文史专栏
首页>文史专栏

一张老照片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2-12-25 09:19

     1966年5月,在中国开始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直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才结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我是太仓评弹团演员,就在“文革”前夕,我曾与苏州专区有关县评弹团的7位评弹演员,在苏州参加过一次神秘的招待演出,为越南胡志明主席演唱过开篇。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是一张建国初期太仓县科局长的合影,至今已60余年。参加者共15人,迄今在世者仅剩2人。这个政府班子,当时是由山东、苏北和太仓本地干部三结合。都是青春年华,三十岁上下,雄赳赳,气昂昂,离开故土,辞别爹娘,跨过大江,来到太仓。人虽来自几个县,而心却是一条。同心合力建设新太仓。当时政府办公设备简陋,人员也少。办公同一院,吃饭同一锅,朝夕相见,亲如兄弟。称县长老浦,喊书记老李。都是同志,不称官衔,围绕中心,通力合作,互相商讨,从不扯皮。一个科有多种任务,一个人要身兼几职。如民政科,担负着民政、人事、劳动、卫生4个科局的任务。科长就是一个,科员只有六、七人,各司其责,分工合作。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星期日也不闲。有时日里干不完,还要开夜工。夜间11点后,还能吃一碗阳春面。人少事多,还要下乡蹲点。刚解放征粮难,县长亲自到西部最困难的总管堂去蹲点,带了10个科局长,每村一人,集中力量,调查研究,发动群众,打击敌人,顺利地完成了征粮任务。每个科局都有农村联系点。有一个时期,整个科局都搬下乡,机关则留少数人,处理日常事务和接待群众。当时任务虽然比现在少,但机关人也少。整个政府各科局一共不到200人。领导干部常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区乡干部到县里开会,都是带着背包,睡稻柴地铺。县里干部下乡一律步行。教育科长双脚访遍了全县中小学;建设科长从浏河72家村走到常熟边界白茆口,徒步察看百里江堤;农林科长常年在农村蹲点。县长走遍了全县各乡镇,关心群众疾苦,下田参加劳动。留下了赤脚县长的美名。各科局长下基层,比坐机关时间要多得多。会议少而短,文件少而精。我当秘书,从未替首长写过稿子,县长讲话大都是腹中稿,不用打印,不要人代劳。那时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每天在上班前,先学习一小时。领导干部有中心学习组,指导学习。还有机关夜校,补习文化。每星期还有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监督,共同前进。60多年来,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在党的优良传统熏陶中,大风大浪跟党走,蒙冤受屈不动摇。照片中15人,迄今没有一个好色徒,没有一个贪财鬼。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是人民的服务员,不愧是党的好儿女,值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