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栏
首页>文史专栏

寻找沙溪古镇解放时的印痕

发布时间:2012-12-25 09:26

  宽阔洁净的白云路向南北两个方向一直延伸着,桂花树摇曳灵动的身姿,郁郁葱葱宣示着生命的强劲。往北通向通港公路,可上沿江高速,然后你想去上海、杭州、苏州都极为快捷;往南一直可以到太仓,如果是自驾车的话,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了,交通十分方便。白云路两旁的现代化商城鳞次栉比,让当地的民众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美味,沉浸在幸福生活的欢快当中。可是,还有多少人记得六十年前的史实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沙溪镇在1949年5月3日先于太仓城厢镇获得解放,因此,中共太仓县县委、太仓县人民政府渡江南下后最初便设址于沙溪办公,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激荡人心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当年的情景,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诗加以概括:“天翻地覆慨而慷”。时过六十年,风雨激荡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作为一名地方文史爱好者的我,穿行于沙溪镇的大街小巷,开始寻找古镇解放时的种种印痕。幸运的是,我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以下就是我的收获,记录下来作为沙溪解放六十年的纪念。

  一、曹家祠堂

  曹家祠堂在沙溪镇西门街53号,旁边有碧波荡漾的横沥河以及刻下浓重政治色彩的四清桥。虽然地处较为偏僻,但它作为沙溪镇的一处名胜古迹,已经被确定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流传在沙溪民间的“先有曹家坟,后有沙溪镇”的故事已经讲述了不知多少代,连年轻人都耳熟能详,可是如今镇上的不少人仅仅知道它是一座颇具文史价值的明清建筑,对于研究地方建筑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却不知它和沙溪镇的解放还有一层抹不去的联系。据已经去世的沙溪教育界前辈吴汝铭和沙溪工商业界前辈陈振声两位先生的回忆:“(1949年)5月初(按照推测,应该是在沙溪镇正式解放之前,也就是在5月1日或者2日),一批解放军进驻沙溪镇,在镇西曹家祠堂里还开了会,据隔壁邻居说,亲耳听到一位解放军说:‘占领吴淞口,解放大上海’,又说‘进城后,外国人不动手,我们不动手’等话,第二天镇上传闻,曹家祠堂里开军事会议,粟裕将军到沙溪。”倘若正是如此的话,曹家祠堂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历史文物了,而是不同寻常的革命历史文物。因此,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瞻仰这座古旧建筑的。

  二、太仓县沙溪区人民政府印

  在2008年5月开放的沙溪文史馆内,放着这样一件历史文物:一枚盖章。这是“太仓县沙溪区人民政府印”,而且是笔者本人的收藏。去年年底的一天,我奉镇领导之命接待了时年79岁的原太仓县政协主席戴干同志和原太仓县政协副主席曹有才同志等人。当戴干同志走到文史实物柜台前见到了这枚盖章以后,显得十分激动。他说:“这个盖章我当年曾经用过。”听他这么说,回家后我马上查了有关资料,原来戴老在1951年8月起曾担任沙溪区人民政府区长,因此他完全有权并且有责任使用这一个盖章。不过,戴老还不是沙溪区人民政府第一任区长。刚解放的时候,他被分配到沙溪税务分局(当时,太仓县税务局分别在沙溪、浏河、双凤、浮桥建立了四个税务分局)担任主任。他回忆道:“因为接管旧政府时间不长,来不及印制新的税票,只好暂时利用旧的税票,盖上人民政府的公章,然后陆续统一开征了货物税、商业税、所得税等几个税种。这样既赢得了时间,又顺利地开征了各种税收,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那么,解放后沙溪区的第一任区长是谁呢?翻阅厚重的历史的册页,我找到了明确的答案:1949年5月3日沙溪区正式解放,根据上级的任命,第一任区指导员为沙田,区长为于聪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一枚印章象征着人民的权力在沙溪地区执行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着沙溪人民走过了建国初期的一段风风雨雨的历程。时过六十年,这一枚印章作为沙溪地区的革命历史文物,展示在沙溪文史馆内,这让当年亲历过风激雨荡的革命前辈人物能不激动万分吗!(附注:由于后来有一些特殊原因,这枚印章不再展出,如今,仍由我个人保管。)

  三、新桥

  这是一座很有历史况味的桥梁。据《沙头里志》记载,它初建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距今已有370余年历史。从它苍然古朴的桥身看,在过往的年代中,它不仅承载过以往历史的沉重,当我了解了沙溪镇近当代的一点历史以后,还知道它也承载过以往历史的光荣。原太仓县政协委员、沙溪医院退休医生程忠林先生曾经告诉笔者,解放太仓、上海的时候,解放军是从新桥上向南去的(新桥南的新七浦于1956年底至1957年1月份开浚,因此当时还没有新七浦,可以通达太仓),惟其因为如此,我们或许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座通向解放上海乃至解放全国的桥梁。吴汝铭和陈振声两先生在《沙溪解放见闻录》中对此也有记载:“解放军进镇当晚,有哨兵手执铁皮土话筒,立在新桥上,宣传解放军《约法八章》,安定民心。沙溪镇人民吃过日本人占领的苦头和受过反动派部队的骚扰,看到兵就吓。但今天目睹这一群赤足着布草鞋,身穿褪了色的草绿布军装,斜挂子弹带,军帽上一颗闪闪红星,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这样一支艰苦朴素,纪律严明的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立即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整条街盛赞人民子弟兵。”是一种巧合:新桥,这个名称多好,它是沙溪古镇迎来新时代的一座桥梁。四、一座石狮子

  在新七浦南岸原新仓库的大门口,有一座石狮子,风化的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了,它是延真道院(俗称北道院)的遗物,解放以后因为新建粮食仓库,就将它从原址移了过来。这座石狮子如果是有生命的物体的话,那么,它也是沙溪镇解放的一个见证。话说1949年5月3日,沙溪喜获解放,太仓县委、县政府入驻沙溪,将临时办公场所就设在延真道院内,直到5月13日迁往城厢镇。时间虽短,仅仅10天,但是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据现有资料表明:太仓县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命令就是在这里发出的。5月12日,由县长浦太福、副县长王杰签署的解放后太仓县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命令发布,明确宣告:“兹决定太仓县之沙溪初级中学由本府接收”,“该校原任教职工一律暂维持原职原薪,但应填写登记表呈报本府审查”等,由此揭开了根据中共中央“按各系统,整套接收,原封不动,逐步改造”方针指导下的对国民党的民政、财政、教育、法院、公安、邮电、报社、银行、医院等机关和单位接收工作的序幕。太仓县教育界的春天从此来临。

  五、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

  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在沙溪古街西三里处,1903年筹建,1905年建成投产,初名济泰纱厂,是江苏省境内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和最早的纺织工业企业之一。到1949年,它已经走过了45年历史。如前所述,那一年的5月3日,沙溪得到解放,利泰纱厂同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绝不会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在做垂死的挣扎。就在5月7日上午8时许,忽然有三架国民党军的飞机同来,低飞于利泰纱厂上空,盘旋数匝,当地群众犹以为是敌机前来侦察,孰知它们竞投下炸弹。第一枚落在厂门外水码头下,适有勤务员等在该处方棚中躲避,致同时遭难者有四人之多;第二枚落在引擎间后面煤渣山麓;第三枚落在厂外麦田中,虽都爆炸,幸无人受害;第四枚落在钢丝车间屋后厕所内,没有爆炸。这一枚没有爆炸的炸弹,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相当危险。当时谁也不敢去碰,而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不能对此坐视不管,便将这个棘手的任务交给了沙溪公安分局。时任沙溪公安分局局长的韩金山同志,不负众望,他从上海请来了一位当工兵的朋友,取去导火管后,顺利地将这枚炸弹运至直塘附近的义塚深埋地下,保证了群众的安全。这枚炸弹重五百磅,可以设想,一旦它发生爆炸,则厂房和机器将大半损坏。当时的沙溪公安分局,不仅尽着最大的义务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而且更重要的责任是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这一方面,他们做了更为大量艰苦的的工作,容不赘述。

  六、沙溪中学

  沙溪中学在镇西,始建于1914年。这座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当北京爆发规模空前的“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后,该校师生举着小旗由西向东到街上游行,他们呼喊着口号,宣传反对卖国贼,抵制日货,声援北京的“五.四”学生运动。毋庸置疑,这是沙溪镇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次政治游行,它给当年闭塞沉闷的古镇吹进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从1919年到1949年,时间过去了三十年。那么,当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沙溪中学师生们又是用怎样的一种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呢?据史料反映:沙溪初级中学由太仓县人民政府接管后,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9月15日,经过全校240余名师生的民主选举,由4名老师2名学生1名工友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由英语老师吴承藻先生(吴先生曾长期居住在西市街北弄口的一座民宅内)担任。校务委员会成为当时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半个月后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翌日下午,沙溪初级中学全体学生举行集会,选举产生了由13名委员组成的该校第一届学生会,当时正在读初二的学生谈松华(他随父母从上海移居沙溪,并在沙溪接受了小学和初中教育,当时居住在北弄“陆万臣”内,即今西市街134号,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当选为主席。学生会下设学习、生活、文娱、宣传、组织和总务等7个股,会员人数213人。从上述可知,沙溪中学不仅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而且更以崭新的姿态为新中国增光添色,使得我们的沙溪更美,使得我们的祖国更美。

漫漫三华里长街,悠悠一甲子历史,我徜徉在其中,感受着历史带给我的激动、激情和激励,俗话说:喝水不忘掘井人,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安定、康乐的环境中,我们决不能忘记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精神。毋庸置疑的是,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是可以给我们足够的力量,将我们的一生献给祖国宏伟壮丽的事业中。

                                                                     陈秉钧